原標題:
《動植物疫病傳染人嗎》:可親 可讀 可信 可用
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推出了科普圖書《動植物疫病傳染人嗎》。該書由人民日報科技記者蔣建科編著、小學生曲晨陽繪制。
【資料圖】
蔣建科認為,科普是提高人類對動植物疫病免疫力的最好“疫苗”。該書以動植物疫病為主線,兼顧病蟲、雜草等,用“大科普”方式向公眾科普相關科學知識,旨在提高公眾預防動植物疫病的意識。
該書創(chuàng)新了科普讀物出版的新模式:專業(yè)記者編著,小學生繪制插圖;可謂是大記者的小作品,小學生的大工程。通過長者和兒童的親密合作,讓“一本正經”的科學知識變成“兩眼含情”的科學繪本,成為老少咸宜的讀物??偨Y起來,該書至少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是可親??破兆x物如何貼近讀者,更好地適應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無疑,答案就是讓科普讀物“編碼”更簡單更簡潔,讓讀者“譯碼”少費力不費力,最好一目了然。科普圖書從文字版到繪本,從有聲讀物到影像,這必然是不斷適應讀者,更便捷獲取知識的大趨勢。
該書共講解了59個科普知識,全書140頁,配圖70頁,占比1/2。由小學生來繪制插圖,將兒童的思維轉換成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圖文并茂使要普及的科學知識就更傳神了,寓教于樂、寓教于審美活動之中,一舉多得。
二是可讀。圖書要具有可讀性,就要降低信息的閱讀難度,盡可能減少專業(yè)術語,多用群眾熟悉的語言,通俗才能易懂。與此同時,減少單調枯燥的說明性文字,豐富內容的故事性,引導讀者迅速進入科普情境之中,才能讓人讀進去,從而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案例1:從“毀容”話題引出疫病有一種人獸共患病能讓人毀容,聽起來挺恐怖的,這種病叫利什曼病,也叫黑熱病,或者糖膠樹膠工人潰瘍(膠工潰瘍)等。在動物疾病中也叫犬內臟利什曼病。(第54頁)
——案例2: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出疫病金黃色的麥浪隨風翻滾,一排排收割機來回奔波。這是豐收的景象。然而,如果在尚未成熟的小麥田里出現(xiàn)大片黃色,那很可能是感染了小麥條銹病。(第84頁)
——案例3:從科技史中引出疫病 1956年,林孔湘教授在國內第一個將它定性為傳染性病害,“柑橘黃龍病”最終成為全球柑橘學界統(tǒng)一名稱。不過,林孔湘獲此認定,是在論文發(fā)表的39年后。(第92頁)
三是可信??破兆x物要讓讀者真信服,那就務必要闡述嚴謹,把握其科學性,重視科技史的引用。科普工作決不允許憑空“創(chuàng)作”,一旦信息失真,那就是偽科學,甚至是造假,貽笑大方。
——案例4:從生活常識引出疫病吃蘋果前一定要仔細看看,外表有沒有“干疤”,如果有,很可能是食心蟲在蘋果里“打地道”留下的痕跡。(第72頁)
——案例5:從慘痛教訓中引出疫病 20世紀60—70年代,水葫蘆被作為畜禽飼料大力推廣。后來飼料工業(yè)迅速發(fā)展,水葫蘆逐漸被廢棄并成為野生植物。在上海,水葫蘆甚至被稱為水上“綠魔”。(第104頁)
四是可用??破漳芷鸬降淖詈玫男Ч?,就是讓科學知識廣為傳播,讀者能入心入腦、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以致用的目的,科普就是讓人類生活更美好更幸福。這里選取兩個典型案例,均與外來物種有關,值得我們警醒:
——案例6: 出國歸來,你如果隨身攜帶了新鮮水果,那么一定要配合海關進行檢疫。因為這些水果中可能藏著水果“殺手”,一種叫作地中海實蠅的蟲子。(第68頁)
——案例7: 1935年,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觀賞植物傳入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很招人喜歡。誰料好景不長,加拿大一枝黃花強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多種途徑的傳播方式,讓它在華東地區(qū)從人人喊“好”逐漸淪為外來雜草,并逐步向全國其他地區(qū)輻射蔓延,嚴重威脅本地生態(tài)平衡和農林生產。(第98頁)
長話短說,書中內容更精彩?!秳又参镆卟魅救藛帷房捎H、可讀、可信、可用,開卷有益,值得一讀。(鞏勇)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動植物疫病傳染人嗎》:可親可讀可信可用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推出了科普圖書《動植物疫病傳染人嗎》。該書由人民日報科技
2022-11-18 07:38
原標題:人民藝起評:《延安記憶》,體味歷史中的溫情近日,8集微紀錄片《延安記憶》熱播。該紀錄片依托于原延安電影團攝影師程默遺留下來的近
2022-11-17 15:30
原標題:烏菲齊美術館:“鮮花之城”的藝術殿堂詩人徐志摩1925年在意大利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詩《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正是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
2022-11-17 15:40
原標題:首屆央華×保利劇場戲劇節(jié)發(fā)布,藝術市集、戲劇沙龍與演出相結合(引題)為觀眾奉上一份新春戲劇大禮包(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
2022-11-17 15:29
原標題: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楓推出新作《入魂槍》呈現(xiàn)電競產業(yè)的熱血與悲歡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韋衍行)近日,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楓全新長
2022-11-17 15:31
原標題:《詩畫中國》開播帶觀眾“一同入畫”北京青年報記者祖薇薇?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詩畫中國》第七期已于央視綜合頻道
2022-11-17 09:31
原標題:澳門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新華社澳門11月16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主題的
2022-11-17 08:25
原標題:22個項目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新華社澳門11月16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2022年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典禮16日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22個項
2022-11-17 07:48
原標題:馬克·穆勒將擔任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藝術總監(jiān)中新網???1月15日電(張月和)海南省新聞辦公室15日舉行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新
2022-11-17 05:48
原標題:江口明末戰(zhàn)場遺址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成果11月16日,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于眉山市彭山區(qū)的江口明末戰(zhàn)場遺址搶救性
2022-11-17 05:31
原標題:首次展出!一睹八大山人印章、?;韬钇崮酒髡嫒?hellip;…八大山人印章實物、?;韬钅过埣y漆盤、疑似勾踐后人的龍鳳玉佩……這些重磅文物,
2022-11-17 05:45
原標題:內地與香港簽署深化考古和文物建筑領域交流合作框架協(xié)議新華社香港11月16日電(記者蘇萬明、梁文佳)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與香港特區(qū)政
2022-11-17 05:44
原標題:“江口沉銀”考古發(fā)掘再出水上萬件珍貴文物“榮世子寶”金印現(xiàn)世中新網成都11月16日電(記者岳依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6日對外公
2022-11-16 18:30
原標題:在地鐵站遇見達利新民晚報訊(記者徐翌晟)近幾日,你若從地鐵龍華中路站中轉,可以與薩爾瓦多·達利不期而遇。“薩爾瓦多·達利—魔
2022-11-16 17:35
原標題:海外華語脫口秀傳遞快樂近年來,脫口秀因其詼諧幽默的語言、貼近生活的話題、輕松娛樂的氛圍,而深受大眾喜愛。“人人都可以成為5分鐘
2022-11-16 15:29
原標題:懸疑色彩、人文關懷、專業(yè)知識(引題)“醫(yī)療+”劇集視角更豐富(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宋說電視劇《謝謝你醫(yī)生》《促醒者》近日播出,同
2022-11-16 15:44
原標題:《我們這十年》收官后熱度不減(引題)“創(chuàng)作者走入田間地頭才能寫出有廣度的故事”(主題)羊城晚報記者王莉“貼近生活,真實感人”
2022-11-16 15:37
原標題:國內首檔外景紀實類閱讀節(jié)目日前開播(引題)《我在島嶼讀書》解鎖文學“圈粉”更多可能性(主題)文匯報記者許旸海風搖曳椰影,海浪
2022-11-16 15:31
原標題:《愛情神話》要拍“平行篇”(引題)網友希望“老白”愛情有歸宿(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在剛結束的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由女性
2022-11-16 15:43
原標題:影視劇頻遭短視頻侵權平臺以“技術中立”推卸責任專家建議(引題)提高短視頻平臺侵權賠償金額(主題)法治日報記者陳磊隨著短視頻用
2022-11-16 09:45
原標題: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12月3日至10日在三亞舉行(引題)3761部影片報名金椰獎(主題)海南日報???1月15日訊(記者尤夢瑜實習生盧家
2022-11-16 09:35
原標題:古老戲曲掀起一場“青春革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 戲曲雖然古老,卻從來緊跟媒介變革。遠的——唱片技術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
2022-11-16 09:41
原標題: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因病去世五十余載教學生涯桃李滿天下(主題)生前不斷探索民族聲樂之路曾創(chuàng)建民族聲樂“七字標準”(副題)北京
2022-11-16 09:32
原標題:上海舉辦國際藝術品交易周人民日報上海11月15日電(記者曹玲娟)近日,第四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周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據(jù)悉,從今年
2022-11-16 09:26
原標題:調查顯示,超8成受訪者購買漢服的原因是喜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題)國潮國風緣何走紅青年朋友圈?(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尹曉
2022-11-16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