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賦能 讓博物館數字可感、更接地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文化報記者 連曉芳
科技創(chuàng)新是文物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首次將科技創(chuàng)新與文物保護并列寫入規(guī)劃標題。在文化和科技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尋找科技賦能的平衡點,將數字技術融入博物館體系中?
近年來,文博機構、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yè)共同研發(fā)、推廣文博技術產品,業(yè)內外融合發(fā)展的態(tài)勢日趨顯現。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特別是文物保護、展示推廣和公共文化服務等顯示出重要的支撐作用。
拓展博物館研究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行業(yè)和模式都在改變,這也給文物研究帶來啟發(f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物被數字化,文物“在線”有了基礎,“在線”研究亦成為可能。對此,吉林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找到了一個文物研究的新方法。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偽滿皇宮博物院館藏文物7萬余件,主要從事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的專業(yè)人員僅14人,研究力量嚴重不足。同時,為了保證文物安全,研究人員不能輕易接觸到文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物研究效率。
2019年,偽滿皇宮博物院聯合多家單位研發(fā)“格物客部落”協同研究平臺,以“互聯網+”為基礎,以數字技術為輸入渠道和展現平臺,通過在線開放文物資源,吸引平臺用戶參與合作研究,進而拓展博物館研究范圍、提升研究水平。
格物客部落協同研究平臺是我國文博行業(yè)首個從文物研究出發(fā),面向全社會開放的交流平臺。偽滿洲國博物院信息部主任艾雪松告訴記者,該平臺致力于構建開放協作的博物館文化公益生態(tài),解決博物館資源及學術活動封閉與內循環(huán)難題?!案裎锟筒柯渫ㄟ^文獻與文物關鍵詞打通各自獨立的數據庫,實現快速檢索和關聯數據的歸集;通過靈活的策略激勵,推動館內外網絡化互動,線上線下合作,實現新內容新數據的持續(xù)增長?!卑┧烧f。
目前,平臺已有課題內容256條,話題內容438條,協同研究信息4108條。同時,為滿足觀眾、學者、工作人員的個性化需求,拓展至線下舉辦的“格物名家”線下沙龍和“格物客”文物鑒賞沙龍,受到各界廣泛好評。
提升博物館數據治理能力
多年來,南京博物院信息化的建設理念始終以業(yè)務需求為主要推動力、以服務保障博物館各類業(yè)務、增強社會服務職能為目的,逐步建成了以公眾服務、文物安全、內部管理為核心的多個信息系統(tǒng)。2022年5月完成的南京博物院數據可視化平臺,進一步為大數據輔助決策、觀眾趨勢與結構分析、文物環(huán)境預警等提供了有效載體。
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主任張蒞坤表示,南京博物院此次嘗試的數據可視化運營統(tǒng)計監(jiān)測系統(tǒng)所涉及的物聯網、大數據、觀眾特征分析等均為信息行業(yè)的前沿技術,在各個領域已有成熟應用,配合自研算法、系統(tǒng)集成及數據可視化,可以完成數據的精確采集、智能分析和直觀展示。不僅有助于推動博物館內部管理的優(yōu)化、文物展品的保護、公眾服務的提升,而且具備較好的前瞻性、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與通用性,便于推廣至文博場館中廣泛使用。
張蒞坤表示:“在項目建設中,我們整合了開放中心、文物保護研究所、陳列展覽部、社會服務部、圖書信息部、安全保衛(wèi)部等多部門,將各部門管理職能進行集成和組合,實現全過程、連續(xù)性的多跨協同管理和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利用多項智能AI、超腦算法技術,形成了服務于日常管理、展覽陳列、公眾服務、安全調控等多方面的綜合應用創(chuàng)新場景。”
讓數字化體驗產品更有溫度
產品要研發(fā),品牌要培育,業(yè)態(tài)要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文博領域也不例外。在提升博物館服務能力方面,《“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指出,推動博物館發(fā)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去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建館110周年,該館推出首個虛擬數智人艾雯雯?!白YR可愛的艾雯雯入職”“古代記憶牽手現代科技,穿越現實感滿滿”,國博官微留言板上艾雯雯收獲了網友的贊美。
在國博“古代中國”展廳,艾雯雯與館藏文物產生神奇感應,獲得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獨特能力。而觸發(fā)艾雯雯和文物感應的耳釘,創(chuàng)意來源于國博館藏“海晏河清尊”,是國博文創(chuàng)產品之一。同時,艾雯雯擁有超強的自學和自適應能力,能夠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知識庫,以國博140多萬件館藏為基礎,構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互動技能。
艾雯雯的動態(tài)活化和場景融合,依托于凡拓數字創(chuàng)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孿生技術,通過骨骼綁定、動作捕捉、布料毛發(fā)解算等技術,讓靜態(tài)的數字模型真正“活”起來,變成一位顧盼生輝的鮮活少女。再借助三維與實景視頻合成渲染技術,以及精準還原的三維透視空間關系,讓艾雯雯走進現實場景。
凡拓數字創(chuàng)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事業(yè)部總經理王筠介紹,凡拓數創(chuàng)虛擬數智人可與3D可視化產品、AI信息化產品、數智展館一體化相結合形成立體服務模式,除IP運營、特效影片、內容直播等應用,還可貫穿展館、展廳,為游客觀眾提供智能答疑與個性化服務。據了解,艾雯雯將在國博收藏、研究、展示、對外交流等不同崗位深入學習后,在線上線下平臺為觀眾講好國博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南中軸旁海派弄堂泰安里煥新迎客(主題)西城又有9處文物找到專屬“管家”(副題)北京日報記者張驁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
2023-04-04 09:52
原標題:本市推出39項清明文化活動(主題)邀市民到博物館感受傳統(tǒng)緬懷先輩(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祺瑤)射柳、繪紙鳶,體驗清明習俗;以
2023-04-04 09:46
原標題:科技賦能讓博物館數字可感、更接地氣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科技創(chuàng)新是文物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
2023-04-04 09:38
原標題:河北館陶發(fā)現118頁清朝時期家譜最早距今203年記者趙鴻宇記者獲悉,河北省館陶縣文保人員近日在該縣柴堡鎮(zhèn)東劉莊村發(fā)現了118頁《閆氏家
2023-04-04 08:32
原標題:西藏文物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發(fā)現和新成果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劉洲鵬)記者從3日舉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
2023-04-04 08:47
原標題:故宮專家如何鑒寶?高科技助力“火眼金睛”破解古董局中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鵬楊萌孟紫薇作者孫昊這是故宮文物專家們的日常工作
2023-04-04 08:47
原標題:配音界頂流“塌房”引關注專家建議(引題)將道德失范與法律懲戒掛鉤規(guī)范配娛行業(yè)(主題)法治日報記者趙麗法治日報實習生胡淼采訪動
2023-04-04 08:41
原標題:停車棚墻面繪出敦煌飛天(主題)“星夢停車棚”開出巖彩繪畫新展(副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太美了!”“我們的停車棚又開新展覽了!
2023-04-04 05:44
原標題:一座沒有紙質書的圖書館(主題)走進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副題)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雖然沒有圖書館特有的書香,但連通世界的網絡與技
2023-04-03 16:41
原標題:“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在京舉辦近日,由榮寶齋和龍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移
2023-04-03 14:32
原標題:故宮走出宮門去考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故宮博物院在2020年舉辦“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2023-04-03 14:48
原標題:《泰坦尼克號》三度上映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20世紀影業(yè)日前宣布,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今日在全國第三次上映,紀念該片上映25周
2023-04-03 13:44
原標題:京劇《伍子胥》亮相中華戲曲精品邀請展(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晚,市青年京劇團在中華劇院演出經典劇目《伍子胥
2023-04-03 11:53
原標題:70件明清花鳥畫藏品赴美展出人民日報海外版天津電(記者龔相娟)記者從天津市文旅局獲悉,近日,“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展覽亮相
2023-04-03 11:33
原標題:“音樂下午茶”送來詩情畫意(圖)翟志鵬攝影姚文生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作為天津交響樂團“周日音樂下午茶”系列音樂
2023-04-03 11:41
原標題:4月大銀幕,二次元帶來“回憶殺”羊城晚報記者李麗最近大家都被“潮”到了嗎?快到影院,接受一波二次元的“陽光”吧。本月,來自多國
2023-04-03 10:47
原標題:《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邀您共賞“實驗水墨”描繪的夢想之途筆墨變革創(chuàng)新,繪寫時代圖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
2023-04-03 10:41
原標題: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jié)舉辦人民日報綿陽4月2日電(記者王明峰)近日,2023年綿陽市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大會暨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jié)在四川省綿陽
2023-04-03 10:40
原標題: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fā)展,江西景德鎮(zhèn)古窯民俗博覽區(qū)——(引題)古窯添薪文旅“上新”(文化市場新觀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朱磊核
2023-04-03 10:53
原標題:“內蒙古印象”攝影展舉辦人民日報北京4月2日電(記者張棖)1日,“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攝影展由中國美術館、內
2023-04-03 10:36
原標題:加演《紅旗頌》感動觀眾,公開排練回饋學子,對北京藝術中心充滿期待(引題)“鐵人”捷杰耶夫馬不停蹄北京行(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
2023-04-03 09:37
原標題:中芭上演浪漫主義芭蕾巔峰之作最輕盈的“吉賽爾”在中國北京日報記者李洋鮮少有一部西方芭蕾舞劇,能充分彰顯中國演員的優(yōu)勢與特殊風
2023-04-03 09:53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劉源隆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
2023-04-03 09:44
原標題: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在國人關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絲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底色。4月1日,上海湯
2023-04-03 09:53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原創(chuàng)話劇邀請展開幕中國文化報訊(記者劉淼)3月30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2023-04-03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