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幅技術變革的千年全景圖
(資料圖)
郭曄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有關人類技術史領域的讀物,也早已不鮮見了。譬如,大約20年前,查爾斯·辛格等人撰寫的七卷本大作《技術史》便已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授權引進國內并出版。而由兩位英國學者,阿諾德·佩西與白馥蘭撰寫的《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一書的主題同樣著眼于人類技術的進步——在過去的1000年里,不同的文明如何開發(fā)出不同的工具來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
技術交流是一場漸入佳境的對話,其間工具的交換和思想的交流激勵著人們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新與前進。
交流中會有怎樣的取舍
實際上,《世界文明中的技術》英文版初版于1990年。既然能在幾十年后再版,可見此書必定有其獨到之處。這本書給讀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著豐富的細節(jié)描述。譬如,誰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但中國古代的大運河要穿過不少山脈丘陵,這是如何實現(xiàn)呢?靠的是兩個船道。一段運河的盡頭是一個向上的斜坡(堰),人們用繩索和絞盤將船拖出水面;而斜坡的頂部通往另一個船道,船只可以由此駛入另一端不同高度的運河。
而在技術發(fā)展史的理論方面,兩位英國作者反復強調了一個概念——技術交流。相對于居高臨下的單向“技術轉移”,技術交流將技術流動看作一個動態(tài)過程,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技術都會發(fā)生交流與相互影響。譬如,火車與鐵路是工業(yè)革命時代英國的重要發(fā)明。當這一技術漂洋過海,美國的工程師們并沒有全盤照搬英國的設計。英國式的火車頭只有4個輪子,在急轉彎時很容易出問題。美國人自己改進的火車頭發(fā)動機前面裝有一個四輪轉向架,更能應對急轉彎。這一設計成為后世火車頭的標準配置,這可以說是一次典型的技術交流:“技術知識或設備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促使當?shù)貙ζ溥M行改良,使其適用于本土環(huán)境,同時催生了新的創(chuàng)意?!?/p>
既然是交流,自然就會有取舍。因此,《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也很好地解釋了中世紀中國技術交流的現(xiàn)象。阿拉伯人在與蒙古人的戰(zhàn)爭中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的火器。到了13世紀下半葉,阿拉伯人利用這樣的技術,在短短幾十年里就開發(fā)了更加實用的火器。13世紀末期成書的《焚敵火攻書》記載,將6磅硝石、1磅天然硫、2磅柳炭粉放在大理石上碾碎,拌和成火藥后放入筒中,可以制成“飛火”或“響雷”。到了下一個世紀的20年代,最早的火器在更遙遠的歐洲出現(xiàn)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樣是蒙古人,將中國的印刷術帶到了西亞——甚至利用這種技術在今天的伊朗一帶發(fā)行了紙鈔。但直到1600年,中東地區(qū)仍然沒有采用印刷術。如此反差,原因何在?《世界文明中的技術》對此做出的論述相當令人信服:“槍炮符合既有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集團成員往往是軍事精英,槍炮使他們能夠鞏固其權力并擴大領土邊界。印刷術則與這些目標無關,甚至會顛覆他們的權力。”
如何解答“李約瑟難題”
與技術交流相關聯(lián)的一個話題是,兩位作者拋棄了近代“西方中心論”的刻板印象,對古代的其他文明取得的技術成功給予充分的尊重。譬如,在談及北美洲水稻種植業(yè)的發(fā)展時,作者提到,如同勞動力來自非洲一樣,稻作技術也同樣來自非洲。“公元1700年左右,西非和南卡羅來納州之間的技術愈發(fā)相似,甚至延伸到(用草木灰)施肥的細節(jié),以及使用挖空的樹干來制作水閘和排水溝?!惫糯《鹊募夹g發(fā)展也獲得了作者的肯定:“(中世紀阿拉伯的)大部分知識和材料,其源頭依然是印度的農(nóng)業(yè)學家和草藥學家?!倍诒緯暮蟀氩糠?,也提到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對古代印度技術傳統(tǒng)的毀滅性影響:“印度被說成是相當原始的,而且人們越來越認為它最合適的角色是為西方工業(yè)提供原材料,同時充當英國商品的市場?!苯Y果,印度的紡織業(yè)、煉鐵業(yè)和造船業(yè)都被英國殖民者成功進行了“去工業(yè)化”,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我們已經(jīng)摧毀了印度的制造業(yè)。”窺一斑而見全豹,近代歐美殖民主義對亞洲、非洲、美洲古老文明區(qū)域技術傳統(tǒng)的摧殘,絕不只有印度這一個特例而已。
當然,對中國讀者來說,更感興趣的問題無疑是,兩位作者在書中準備如何解答“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畢竟,與李約瑟一樣,《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也承認:“1100年的時候,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尤其是在冶鐵、河運和農(nóng)具制造方面。橋梁設計和紡織機械也在迅速發(fā)展……直到1700年左右,歐洲的技術才堪與11世紀的中國匹敵?!?/p>
古代中國就“內卷”嗎
對此,《世界文明中的技術》首先提到了游牧民族(以13世紀的蒙古人為代表)的影響?!霸S多發(fā)展都被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斷,甚至終止”“蒙古人入侵帶來的重大災難已經(jīng)降臨,投下保守和謹慎的陰云”。這番話或許可以令人聯(lián)想到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的類似見解:“元朝表現(xiàn)其雙重性格。一方面它也能繼續(xù)引用現(xiàn)有技術上的長處……一方面已開始顯示其保守性,如開始第三帝國之重農(nóng)政策,禁蒙古人航海經(jīng)商……如此都替朱明王朝的保守性奠立了基礎?!?/p>
如果說這樣的分析有一定道理,阿諾德·佩西與白馥蘭進而斷言“14世紀的分水嶺”似乎就有些值得推敲了。在作者們看來,歐洲因“黑死病”重創(chuàng)人口,“人們自然對能夠節(jié)省勞動力的機械設備產(chǎn)生了更多興趣”,而明代中國“勞動力過剩日益加劇,用機器代替人力沒有意義”。其實,這樣的論述也很容易讓人想起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所說的“內卷”——高密度勞動力投入下的勞動日邊際報酬的遞減。問題在于,若將明清視為整體,“內卷”或許屬實,但經(jīng)歷元末的大規(guī)模戰(zhàn)亂之后,明代初期的中國人口顯然并不存在明顯“過?!钡那闆r,將其歸咎于“內卷”似有偏早之嫌了。
《世界文明中的技術》又指出,歐洲工業(yè)革命有其遠因,即“把技術上的疑難問題概念化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還在不斷提升”。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分析,也頗有些“先射箭后畫靶”的意味。或者換一個說法,作者似乎也不曾很好地闡述,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遠因”。不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也提醒讀者,工業(yè)革命發(fā)生于英國,其實也有偶然之處。早在瓦特改良之前,蒸汽機其實已經(jīng)發(fā)明。之所以會在英國出現(xiàn)技術革新,是幾個因素湊在一起的結果:日常生活需要燃料,但英國森林砍伐已盡;英國蘊藏著豐富的煤礦可以作為替代;英國煤礦的地下水位較高,要采煤需要先抽水。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極其不成熟(熱效率只有0.5%,如今高于20%)的蒸汽機才有了用武之地:“蒸汽機只有在煤礦中使用時才能盈利?!被蛟S這正意味著,率先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英國的經(jīng)濟模式,對研究其他地區(qū)近代工業(yè)化的發(fā)生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合作發(fā)明”是大勢所趨
由此看來,本書對“李約瑟難題”的解答,雖然能夠給讀者不少啟迪,卻也難言完美。或許,阿諾德·佩西雖然有一個在中國待過的傳教士父親,但在對東方歷史細節(jié)的掌握上,與大多數(shù)西方學者一樣,尚有欠缺之處。比如,《世界文明中的技術》說金兵破開封滅北宋在1126年,就是個明顯的錯誤。只要查一下工具書就可以知道,這一事件發(fā)生在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換算成陽歷是1127年1月9日。此外,書中又說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風云人物織田信長于1582年去世“使日本停止了戰(zhàn)爭”,這更是信口開河,視稍后豐臣秀吉的內外征戰(zhàn)為無物了。而在解釋亞洲內陸游牧民族的衰亡時,《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也將其解釋為“他們的軍事戰(zhàn)術仍然以馬匹為中心,沒能有效地使用槍支”。這一論點也有“簡單化”之嫌?;钴S在公元17、18世紀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就能制造火槍,后來甚至雇傭被俘的瑞典軍官制造大炮。顯而易見,正是由于“有效地使用槍支”,準噶爾才能以西北一隅成為清廷強敵幾十年之久。譬如,雍正帝出兵討伐準噶爾部時,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認為,軍隊若用子母炮擊賊,而賊用此大鳥槍,則擊遠更過于子母炮。況賊中之大鳥槍甚多,且行走便捷,而子母炮擊遠輕便不及賊之大鳥槍。誠然,由于政治穩(wěn)定度與持久動員能力遠為遜色,游牧民族在近代失勢實屬必然,但這并不能簡單歸結于槍支的使用與否。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縱觀《世界文明中的技術》全書,“不曾將非洲、亞洲和美洲寫成邊緣化,將歐洲寫成歷史轉折和重大革新的中心點”。兩位作者甚至注意到:“在面臨類似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時,不同地區(qū)往往會獨立想出類似的解決方案?!鄙飳W上有“趨同進化”的概念,如袋狼與狼形同實異,大約亦是如此。比如,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完成的灌溉系統(tǒng),“工程質量與同時期伊斯蘭世界的工程不相上下”,另外“瑪雅人和東南亞農(nóng)民不約而同地在雨林地區(qū)使用了類似的耕作方法”。當然,“獨立發(fā)明”并非人類歷史上的通例。書中也提到,從中國經(jīng)過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島嶼到美洲,古代都曾出現(xiàn)過桑樹皮紙?!霸谥忻乐蓿藗冇靡环N基本上一樣的樹皮織物來書寫瑪雅象形文字——也許早在公元700年就開始這樣做了?!睆倪@種現(xiàn)象看,古代很可能存在中國的相關技術通過遍布東南亞與太平洋島嶼的南島民族傳播到美洲的可能。不過,作者對此并沒有定論。在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jù)之前,這需要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整體而言,《世界文明中的技術》不失為“一幅引人入勝的千年全景圖,展示了各種文明如何發(fā)起和適應技術變革”。
標簽: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一幅技術變革的千年全景圖郭曄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有關人類技術史領域的讀物,也早已不鮮見了。譬如,大
2023-04-01 11:54
原標題:話劇《幕下的人》致敬鄉(xiāng)村放映員新華日報訊(記者陳潔)3月30日晚,由南京呼吸劇社創(chuàng)演的話劇《幕下的人》在南京藝術學院黑匣子劇場上
2023-04-01 11:48
原標題:解開一千八百年前鑄鐵成鋼之謎(考古進行時)莫林恒官田遺址的發(fā)掘,不僅解決了漢晉時期武陵山區(qū)鐵工業(yè)技術、作坊布局、產(chǎn)品類型等具
2023-04-01 09:38
原標題:《龍馬精神》首映禮成龍回憶武師生涯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3月31日,由楊子編劇、執(zhí)導的電影《龍馬精神》在北京舉辦全球首映禮?!洱堮R精
2023-04-01 09:38
原標題:短視頻里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網(wǎng)聚世界中國風情】近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美麗
2023-04-01 09:53
原標題: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余聞榮漆樹是植物,其樹液,就是我們傳統(tǒng)上所說的漆,或曰生漆,經(jīng)加工提煉,即為熟漆,又稱“大
2023-04-01 09:54
原標題:黃土氣息撲面而來史詩風格蕩氣回腸(引題)?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原汁原味(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根據(jù)著名作家
2023-04-01 09:55
原標題:西藏版《特殊作業(yè)》:一部“綻放”在雪域高原的兒童劇記者:劉文博、黃耀漫一段歡快活潑的歌舞拉開了西藏版兒童劇《特殊作業(yè)》的帷幕
2023-04-01 08:51
原標題:熱搜第一!引眾怒,網(wǎng)紅道歉澎湃特約評論員任然3月30日, 為什么癌癥一發(fā)現(xiàn)就是晚期 突然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討論。但真相
2023-04-01 08:39
原標題:《文心雕龍》何以成經(jīng)典文學作品作者吳中勝從《文心雕龍》的歷代研究來看,人們通常是把它視為文章學理論著作,而不是視其為文章作品
2023-04-01 08:48
原標題:《忠犬八公》昨上映馮小剛演得沒壓力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電影《忠犬八公》于3月31日上映,這是馮小剛繼《老炮》之后再次出演男主角
2023-04-01 08:49
原標題:張國榮離世二十年,為何還有那么多人懷念他?中新網(wǎng)北京4月1日電(記者上官云)“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這是《
2023-04-01 08:38
原標題:《歸路》今日大結局井柏然譚松韻十年愛情終圓滿由原作者墨寶非寶擔任編劇,井柏然、譚松韻(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首字母排序)領銜主演
2023-03-31 15:38
原標題:陜西人藝“茅獎三部曲”之一今明在津連演兩場(引題)?話劇《白鹿原》忠實紀念忠實(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今晚,陜西人藝“茅
2023-03-31 15:48
原標題: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揭曉新民晚報訊(記者吳翔)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舉辦,陳山、錢芳、符沖、丁美
2023-03-31 15:42
原標題:匯聚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等名家作品(引題)?北京畫院美術館奉上園林書畫大展(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不少市民
2023-03-31 14:47
原標題:何止八怪:“揚州八怪”的前傳與后史王建南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跨年大展“何止八怪——揚州繪畫三百年”于3月底收官。展覽從全國五家重
2023-03-31 14:49
原標題:杭州人筆下的“趣西湖”安置肉身的可親山水林潔“西湖雨奇·晴好”王志良山水畫展近日在西泠印社美術館舉行。展覽題名顯然來自家喻戶
2023-03-31 14:33
原標題:讓經(jīng)典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郭小男《牡丹亭》是一部經(jīng)幾百年數(shù)代人反復錘煉演繹的藝術作品。以昆曲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劇種,對
2023-03-31 11:55
原標題:78歲香港歌手再“出道”(引題)?直播間成為港樂復興新舞臺(主題)文匯報記者衛(wèi)中“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二十世紀80年代膾炙
2023-03-31 11:45
原標題:時過百年,復刻一出《霸王別姬》曹菲璐近日,央視戲曲頻道打造的戲曲節(jié)目《遇見當年》正式上線。節(jié)目用微電影的方式,將時鐘撥回1930
2023-03-31 11:39
原標題:相聲劇,是相聲還是???修雨薇“北京的魂兒,北京的范兒,北京的味兒,北京的孩兒。”大逗相聲的作品《同行的你》日前上演,引發(fā)對相
2023-03-31 11:45
原標題:去年上海網(wǎng)絡游戲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銷售收入1280億元,電競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269億元(引題)?爆款頻出,讓鮮活的中國故事奔赴世界舞臺(主題)文匯報
2023-03-31 11:43
原標題:全本牡丹亭得意處豈止愛情張之薇自2001年昆曲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之后,《牡丹亭》一劇幾
2023-03-31 10:33
原標題:張學友:人到60,不會退休中新網(wǎng)澳門3月31日電(記者張曦)在看自己出道以來的9次演唱會片段時,張學友輕輕擦拭眼角的淚,連連感嘆說:
2023-03-31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