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使用木材和茅草搭建簡單住房,這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樣,人類建造出“城”這種大規(guī)模、永久性的防御工程,更是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還有橋梁,也是人類擴大交往、發(fā)展交通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資料圖)
先說說古代中國人筑城技術的情況。
戰(zhàn)爭是伴隨人類文明產生的一種重要現(xiàn)象,中國古代典籍《左傳》中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戰(zhàn)爭對于古人意義重大。這里我們談建筑領域的“城”,專指城邑四周的墻垣,就是一種大規(guī)模、永久性的防御工程,主要就是為戰(zhàn)爭守備。當然,大一些的城邑逐步有了保障人民生活的功能。
考古顯示,西亞地區(qū)的“新月沃地”在大約1萬年前就有了人類定居點、已有石頭筑的城墻。在中國,多地發(fā)現(xiàn)商代早期、距今大約3500年的“夯土城墻”,有的城周長達7市里且非常堅固。此時墻垣之外已有很寬的護城壕溝(有的寬10米)、古代稱“池”。城和池組合在一起即“城池”,專指大規(guī)模、防御性的建筑。
1、古代中國人筑城樣式不斷進步。
古人為增強城墻的防御力,不斷改進筑城的樣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在城墻頂上筑女墻和垛口,稱雉堞(dié)、陴倪(pí,ní),戰(zhàn)國時期的典籍《墨子》中就說:“陴倪廣三尺、高二尺五寸”(1尺約20厘米)?!赌印分羞€記載了另外兩項筑城技術:一是用轆轤控制升降的“懸門”和壕溝上的“吊橋”;二是城門上方的“門樓”和城角的“角樓”。
漢代筑城樣式又有新發(fā)展:一是在城墻外壁增筑向外突出的“敵臺”(馬面),可從側面防御城墻;二是在城門口加筑“甕城”,有強化城門保護、屯兵駐防、誘敵“甕中捉鱉”等多種功能。這些城墻防御技術到唐代已非常成熟、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當然,城墻也是越來越高大堅固,再如城門樓,最初都是單層,明清時期已出現(xiàn)了二、三層的城門樓。
中國古代的城還有大小之分。國家都城以及州、府城,都屬大城,小一點的是關隘、塢堡。關隘是在險要關口或交通要道設立的軍事防務設施,就是規(guī)模較小的城池、一般只用于屯兵。塢堡是一種民間防衛(wèi)性建筑,出現(xiàn)于漢代,魏晉至南北朝時期已是塢堡林立了!塢壁可用于防護和囤積糧食物資,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中國福建的土樓。此外,塢堡這個名詞也代表戰(zhàn)亂時期宗族和群體自衛(wèi)的民團組織!
2、古代中國人筑城多用夯土法。
中國古代筑造較大的城墻,極少用石頭、磚,而是與建房類似,多用“夯土法”。我們知道,秦漢時期制磚技術已很完善,秦始皇陵就有與現(xiàn)代磚類似、質量很好的“條磚”。但中國古代建筑普遍低矮、以木質柱梁承重即可,無須考慮墻頭承重問題,因此,中國直到明代之前,建造房屋多是夯土地基,土坯磚、燒造磚共存,只在墻體下部使用燒造磚以防潮、隔堿。
城墻也是如此,筑城時將土一層一層夯實、下寬上窄,高度能達到十幾米。這樣可以就地取材、無需長途運輸材料、方便便捷,但需要大量耗費人工。夯土城墻雖壽命短些,但也可保幾十年使用。遺憾的是,**當我們現(xiàn)代人跨越千年,就只能看到一些“土堆”了!**秦代萬里長城就是典型例證。
古代中國人還在“夯土法”應用中發(fā)明了一種特殊建材“三合土”(最遲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xiàn)了),就是將石灰、碎磚、細砂混合,視泥土的含沙量確定各自比例,還要再摻如糯米、動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礬等加固劑。三合土經分層夯實更具強度、耐水性,多用于建筑基礎、路面墊層,尤其是能夯打出最堅實的城墻!
所以,直到宋代之前中國都是夯土、三合土筑城,只在城門墩臺和城墻拐角處用燒制磚砌筑。宋代到明清時期,在筑城上更多用到燒制磚,但多數(shù)還是以夯土為“芯”、磚包砌在夯土墻外,或是磚石混用強化城墻表面(如明代的北京城墻)。直到清代,一些縣城的小型城墻才完全用磚來砌筑。
小常識:
最著名夯土筑城的故事屬于匈奴人赫連勃勃(381至425年),他是南北朝時期北方胡“夏”開國皇帝,曾發(fā)動10多萬民夫筑國都“統(tǒng)萬城”(今陜西北部),為使該城固若金湯、萬年永固,他定的建筑標準極高,傳說每當筑好一段城墻后,他就讓刀劍鑄造工匠用新鑄的刀劍捅城墻,捅進去、說明城墻不夠結實、就殺掉筑城的民夫,不能捅進去、說明刀劍不夠鋒利、就殺掉鑄刀劍的工匠,死者的尸體都筑進墻內、成為三合土的加固劑!據(jù)說這就是“血肉長城”一詞的來歷??杀氖?,堅固的統(tǒng)萬城建成僅9年即被攻破、胡夏政權也只存在了20多年。這樣充滿血腥的血肉長城并不值得稱道!
再說說古代中國人造橋技術的情況。
城和房屋是供人類安頓的建筑,道路和橋則是方便人類出行、交流的建筑。勤勞和智慧的古代中國人在橋梁建造方面成就極高、享譽世界!
我們知道,除了最原始的獨木橋,人類建造的橋梁可分浮橋、梁橋(以主梁承重的橋梁)、拱橋、索橋等四大體系。人類最早建造的大約應是浮橋,但很難在考古中看到了。而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梁實物,是距今大約3300年前的古希臘石橋,是由石塊堆砌而成的一座小橋。
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應是“浮橋”?!对娊洝ご笱拧分姓f:“親迎于渭,造舟為梁。”說周文王為迎親,用船在渭水之上搭建浮橋。《史記》中則記載秦昭襄王(公元前257年)在山西蒲州黃河上(今風陵渡)架設“大浮橋”!隋唐時期也在這里連舟為浮橋,唐代稱“蒲津橋”,直到北宋時期都是時壞時復??脊棚@示,這里還有唐代鐵牛、鐵人各四個,每個鐵牛重70多噸,就是蒲津橋專門的浮橋地錨了。
中國的“梁橋”應用廣泛。其中木制梁橋最常見、但受木料限制都不會太大、也很難保存下來。石制梁橋中著名的有陜西西安的灞橋、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和晉江的安平橋。史書記載灞橋始建于西漢時期并多次重建,它以木樁為基礎、上面放石碾盤、再疊砌石柱(多達408個)、上面鋪橋板。這大約是中國古代石梁橋的典型工藝了!福建的這兩座橋分別建于北宋和南宋時期,已是長度超800米和2200米的“大石橋”了。
此外,漢代墓葬喜歡在磚石上畫像,也有很多當時的橋梁圖像。例如,山東濟南漢墓中刻有一座石梁橋,橋下有兩個帶斗拱的柱子、柱上架梁、再鋪橋面、兩側有欄桿、兩端還有傾斜45度斜面,應是跨度很大的大石橋了!還有一些漢代墓葬有木制梁橋的圖像、橋的跨度要小一些。
中國的“拱橋”悠久歷史、技術世界聞名?!肚迕魃虾訄D》中出現(xiàn)過拱型木橋,但更多則是以天然石料建造的石拱橋。中國拱橋最早應出現(xiàn)于東漢晚期,在距今約1500年前北魏時期的中國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記載河南洛陽有叫“旅人橋”的石橋:“下圓可以通水。”是中國最早的石拱橋記載。
中國還有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跨度最大、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就是建于約605年(隋代)、大名鼎鼎的“趙州橋”(安濟橋)。它由匠人李春設計建造,主孔凈跨度37米,還首創(chuàng)了“敞肩拱”結構(大拱兩端肩上各2個起分洪作用的小拱),此橋經1400多年的地震、洪水考驗而不倒,真是橋梁史上的奇跡!此外,此橋橋體飾紋雕刻新穎精細,顯示出隋代豪放、蒼勁、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藝術價值很高。
中國的“索橋”(吊橋)出現(xiàn)極早,或由古代中國少數(shù)民族首先創(chuàng)造!古人是在西部地區(qū)的谷深水急、無法筑墩建橋之處,用竹、藤、鐵等做成鎖鏈架橋。也是在距今約1500年前北魏時期的中國佛教史籍《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當時新疆地區(qū)已有鐵索橋,而西方直到16世紀才出現(xiàn)鐵索橋。西南地區(qū)竹索橋的杰出代表則是四川都江堰江口的“珠浦橋”,建造年代不詳(應在宋代之前),現(xiàn)在則是全長340米的清代重建索橋了。
總之,這些城池、橋梁建筑都是輝煌燦爛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標簽:
上一篇:世界消息!早上剩晚上吃,沒隔夜是不是就沒事?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龍舟競渡歡度端午國際友人揮槳體驗中國文化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2023-06-25 08:53
原標題:影像藝術助力“天下無詐”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蔣菡
2023-06-25 07:40
【藝評】原標題:各唱其歌各美其美鄧崎凡有一個朋友,是搞舞臺服務的,
2023-06-25 07:35
原標題:黃河流域九?。▍^(qū))文化館聯(lián)盟成立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
2023-06-25 07:32
原標題:私人生活之詩夏學軍大概有兩年了吧,每天拍一張照片記錄生活,
2023-06-25 05:36
原標題:蛙鳴趙國培樓群前水塘邊可愛的青蛙居民們在草叢的社區(qū)家園開始
2023-06-25 05:49
【發(fā)光吧文化遺產·十一】原標題:數(shù)字賦能讓武當山文化遺產“顏值”永
2023-06-25 05:43
原標題:和諧鄉(xiāng)居今日鄉(xiāng)村已逐漸城鎮(zhèn)化,鄰里之間也是一派祥和。本作品
2023-06-25 05:35
【視線】原標題:“好的懸疑作品,應該讓觀眾有欲望反復觀看”工人日報
2023-06-25 05:51
原標題:40名新人加盟《星電音聯(lián)盟》今晚報訊(記者高爽)原創(chuàng)音樂表演
2023-06-24 16:48
原標題:五大道“夏至冰甜”文化中心酷爽運動(引題)“甜酷”相宜津夜
2023-06-24 15:42
原標題:《八角籠中》全國路演到云南曲靖(引題)王寶強“突迷小學”兌
2023-06-24 15:36
原標題:京津攜手打造出游新體驗天津日報訊(記者廖晨霞)八達嶺沉浸式
2023-06-24 15:42
原標題:鋼琴家波格萊里奇重返上海誠意滿滿(主題)時隔七年今晚再度登
2023-06-24 14:49
原標題:毓鉞編劇楊立新導演(引題)《鐘馗嫁妹》讓神話照進現(xiàn)實(主題
2023-06-24 14:37
原標題:端午(引題)古鎮(zhèn)品民俗滿滿儀式感(主題)天津日報記者王音端
2023-06-24 14:44
原標題:深挖東坡寓惠內涵打造嶺南文旅IP(主題)首屆東坡粉絲大會暨20
2023-06-24 14:47
原標題:端午假期第二天全市公園共接待游客115萬人次(引題)天倍兒熱
2023-06-24 13:47
原標題:公眾希望走出游園活動同質化,上海各公園正探索更多元服務(引
2023-06-24 13:44
原標題:北京民族樂團邀運河流域7家樂團,組成130人豪華陣容用音樂講述
2023-06-24 13:40
原標題:兩岸新媒體中華文化河南創(chuàng)享行啟程人民日報海外版鄭州6月19日
2023-06-24 13:52
原標題:第十一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藝術節(jié)亮相(引題)前門主題街擺下
2023-06-24 10:45
原標題:上海電視節(jié)揭曉白玉蘭獎《人世間》《縣委大院》奪冠新華社上海
2023-06-24 08:53
原標題:鍛造數(shù)字時代核心競爭力(引題)上海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賽道(主
2023-06-24 08:42
原標題:長寧區(qū)新涇鎮(zhèn)華興富撕紙工作室迎來美國父女體驗“指尖生花”(
2023-06-24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