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衛(wèi)星在太空展開天線的圖被網(wǎng)友贊為“夢幻之美”。其實,航天器不是“冷冰冰”的,往往不經(jīng)意的瞬間就能給人震撼、唯美之感。那么我們可以欣賞哪些令人難忘的航天器留影?它們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衛(wèi)星天線“夢幻之美”(照片來自美國媒體)
(資料圖)
衛(wèi)星開“傘”已換代
最近,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在近地軌道展開天線。陽光照耀下,天線幾乎透明,在地球背景襯托下如夢似幻,引發(fā)網(wǎng)友關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衛(wèi)星天線應該是長長的金屬“鞭子”或罩子。殊不知,傳統(tǒng)金屬材質(zhì)的衛(wèi)星天線又重又硬,既給火箭增添負擔,又不利于天線靈活高效地收放。于是,新一代衛(wèi)星天線往往采用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特殊合金絲,兼具高強度、低膨脹、強韌不易斷、反射率高等特性。
衛(wèi)星天線制造方式也不再是用金屬條棒生硬地插接,而是紡織技術在太空中的全新升級。它類似針織一樣,精巧“智造”,使天線有望比傳統(tǒng)方式減重90%以上,“剛柔并濟”助力高效接收、處置信號。
液氧甲烷火箭別樣美
北京時間3月23日,美國相對論太空公司的首枚人族1號火箭首飛,遺憾地發(fā)射失敗。這是繼去年底我國朱雀二號火箭首飛受挫后,液氧甲烷火箭又一次飛越卡門線,卻無奈地再次品嘗苦果。
人族1號火箭首飛(照片來自相對論太空公司)
液氧甲烷推進劑資源儲備豐富,燃燒環(huán)保,冷卻特性好,比沖性能不俗,因此這種火箭發(fā)動機在使用成本、維護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尤其是在可回收復用火箭領域,相比液氧煤油推進劑,液氧甲烷推進劑燃燒積碳結焦少,維護更方便,整體生產(chǎn)成本較低,很適合未來大規(guī)模重復發(fā)射任務。而在星際探索領域,考慮到許多外星球富含甲烷,液氧甲烷發(fā)動機便于嘗試外星球資源原位利用,減輕地球負擔。
展望未來,液氧甲烷火箭終將風靡航天界,夜幕下甲烷燃燒的純凈火焰象征著航天人不懈追求,也帶給我們別樣之美。
別了,功勛空間站
1996年3月22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經(jīng)過新西蘭上空,拍下了藍綠色海洋背景下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如今,兩者都已退役,卻留下了國際航天合作的佳話。
據(jù)統(tǒng)計,自1986年啟用以來,和平號空間站在15年間完成了24個國際科研計劃,進行了1700多項科學實驗,幫助15國科學家完成了空間研究,研制出約600項具備工業(yè)應用價值的新技術,功勛無數(shù),堪稱“俄羅斯航天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顆珍珠”。不過,由于早期設計隱患以及俄羅斯航天長期缺乏撥款,和平號空間站出過不少事故,也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教訓。
和平號空間站(照片來自美國宇航局)
隨著時光流逝,和平號空間站的后繼者國際空間站已經(jīng)“步入暮年”,中國空間站順利建成,俄羅斯空間站、西方繞月空間站和商業(yè)空間站“躍躍欲試”,人類開發(fā)太空資源正邁入新時代。
航天器拍照令人神往
這張地球照片被稱為“藍色彈珠”,是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任務期間從距離地球2.9萬公里處拍下來的。一方面,航天員們感嘆藍色星球的脆弱,“就像小孩子玩的彈珠一樣”,于是留影提醒人們珍惜地球、保護環(huán)境。另一方面,阿波羅17號任務是迄今人類最后一次登月,隨著新一輪探月大潮涌動,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國家的航天員踏足月球,更深入地研究這顆人們熟悉又陌生的衛(wèi)星。
張照片是由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拍攝的,展示了從太空看極光的樣子。其實,極光是地球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結果,那些五彩繽紛的光輝是電子和離子“親密接觸”后激發(fā)出來的,航天員拍攝的美景背后是并不簡單的科學原理。
談到太陽風,航天器早已去探究它的根源——太陽。今年1月5日,強烈的太陽耀斑在太陽左邊緣閃爍,一度達到頂峰。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第一時間拍攝了圖像。太陽耀斑爆發(fā)是太陽表面磁場活動引起的,會釋放出大量能量和物質(zhì),對地球的電磁環(huán)境和通訊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甚至危及航天器和航天員,地球人有必要多加小心、深入研究。
無論是瞄準地球,還是轉向深空,航天器都為人類貢獻了無數(shù)壯觀、震撼的唯美照片。比如著名的“創(chuàng)生之柱”,先后由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韋伯空間望遠鏡拍攝。那里距離地球大約7000光年,星云中正在孕育著恒星。無數(shù)的氣體和塵埃組成柱狀物質(zhì),其中一些柱子高達數(shù)光年。
我們常說“宇宙浩瀚”,僅這張絢麗照片就能讓我們對此有更深刻地認識:即使航天器已把目光投注到如此之遠,宇宙中還有無數(shù)奇妙等待人類去探索,比如絢麗的蝴蝶星云、奇妙的草帽星系……
航天器遨游太空的唯美,火箭奮飛沖天的壯觀,還有無數(shù)給我們震撼的航天美圖,都顯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決心,揭開了太空美麗神秘的“面紗一角”。航天探索永無止境,努力探索太空的人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宇宙和地球,也更珍惜我們的家園。(作者:李彬)
標簽: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靠譜嗎?中新網(wǎng)北京4月12日電(記者上官云)在“下飯劇”《武林外傳》中,有一個橋段曾令很多小朋友爭相模仿
2023-04-12 12:54
原標題:這位兩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季雅寧記者張士英“我的腳下只有一條路,這就是中國的雷達發(fā)展之路,因此,
2023-04-12 12:34
原標題:《白塔之光》角逐北影節(jié)“天壇獎”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將于4月22日開幕,電影《白塔之光》將在電影節(jié)期間迎
2023-04-12 12:48
原標題:合作才能多方共贏??????????????????????????????????
2023-04-12 11:39
原標題:《2022中國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研究報告》發(fā)布,市場規(guī)模實現(xiàn)8 8%高速增長(引題)網(wǎng)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有力載體(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
2023-04-12 11:56
原標題:在“微”中彰顯時代大主題,在“短”中呈現(xiàn)社會新氣象,在“劇”中樹立行業(yè)高標準(引題)微短劇,吸引人更要留住人(主題)網(wǎng)絡微短
2023-04-12 11:54
原標題:當代文學紅色經(jīng)典搬上舞臺,為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100部劇目(引題)歌劇《青春之歌》數(shù)年打磨首演在即(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
2023-04-12 11:51
原標題:紀錄片《家事如天》:在情與法中探尋為民初心近日,全國首部記錄家事審判工作的原生態(tài)法治紀錄片《家事如天》第三季在央視播出。這檔
2023-04-12 11:39
原標題: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持續(xù)走熱(主題)——《2022中國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研究報告》解讀(副題)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
2023-04-12 10:56
原標題:安徽開展文化惠民巡演鄉(xiāng)村行活動人民日報合肥4月11日電(記者田先進)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決定組織開展2023年全省文化惠民巡演鄉(xiāng)
2023-04-12 10:35
原標題:2023杭州國際音樂節(jié)開幕音樂會亞運專場舉行中新網(wǎng)杭州4月11日電(錢晨菲)11日晚,杭州愛樂樂團在杭州大劇院歌劇院隆重舉行2023杭州國
2023-04-12 10:55
原標題:山西推動文物事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人民日報太原4月11日電(記者鄭洋洋)山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fā)《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實
2023-04-12 10:34
原標題:Livehouse“大爆”,從業(yè)者卻希望演出市場冷靜一下(引題)“過載演出易致疲憊需要走進良性循環(huán)”(主題)解放日報記者劉暢位于合肥罍
2023-04-12 10:57
原標題:演員楊皓宇:你敢讓我來,我就敢給你一個五彩斑斕的春天澎湃新聞記者陳晨實習生耿乃丁《宇宙探索編輯部》上映后,主演楊皓宇每天都過
2023-04-12 09:56
原標題:浙江民間文化觀察:74個“湖州節(jié)”何以歷久彌新?中新網(wǎng)湖州4月11日電(施紫楠張志煒)豐富多彩的民俗節(jié)慶活動,是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實踐
2023-04-12 08:38
原標題:話劇《這些年》演繹時代變遷新華日報訊(記者于鋒)4月11日晚,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杯”優(yōu)秀劇目展演迎來話劇《這些年》的精彩上
2023-04-12 08:54
原標題:《稍微想起一些》回到戀愛“終結時”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用倒敘手法娓娓刻畫男女主角從相識到分手的六年戀情點滴,日本高分愛情
2023-04-12 08:49
原標題:沒有講故事的野心卻成就了形式的完滿,最近上映的游戲電影像是豪華版的游戲宣傳片(引題)情懷大于故事,游戲電影重在“還原”?(主
2023-04-12 08:39
原標題:“我很想知道老了會怎樣”中青報·中青網(wǎng)見習記者李丹萍?張學友今年61歲,明年將是他出道的40周年。歲月的流逝似乎是突然發(fā)生的。不
2023-04-12 08:42
中工網(wǎng)北京4月11日電(記者鄂璠)2023年4月11日下午,中國首部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在北京舉行電影全球首映禮,主創(chuàng)團隊成員紛紛表達
2023-04-12 07:45
原標題:“文化先行官”推動鄉(xiāng)村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田國壘通訊員吉翔“周一學學樂器、周二練練書法、周三跟著老師了解齊河非遺,
2023-04-12 05:46
原標題:北京西城舉辦第二十一屆丁香詩會暨第十七屆丁香筆會工人日報-中工網(wǎng)記者賴志凱通訊員于志強4月10日下午,丁香盛開、春意盎然,法源寺
2023-04-11 22:39
原標題:87歲卞祖善指揮80分鐘《成都》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樂手就位后,87歲的著名指揮家卞祖善上場。他一頭銀發(fā),步伐穩(wěn)健,站在指揮臺上
2023-04-11 16:54
原標題:《燃燒的巴黎圣母院》95%實景拍攝再現(xiàn)真實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zhí)導的《燃燒的巴黎圣母院》已登陸全國IMAX影
2023-04-11 14:42
原標題:沉浸式全息劇《遇見·楚莊王》亮相湖北省博物館——(引題)文博陣地講好中華故事的有益探索(主題)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瞿祥濤涅槃
2023-04-11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