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國義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博士后
說起甘蔗,就不由得想起甘蔗咬下去后滿嘴的甘甜汁水,清香甜美,很是美味。
小時候吃甘蔗,經(jīng)常是等不及媽媽給去皮切段,拿起來就啃?,F(xiàn)在為了圖省事,更多是買現(xiàn)榨的甘蔗汁。
(相關資料圖)
來源丨百度百科然而,最近卻經(jīng)??吹骄W(wǎng)上出現(xiàn)喝到**“紅心甘蔗汁”導致中毒**的新聞。這樣也就不免會讓人擔心喝到的是否是“發(fā)霉”的甘蔗汁。
都說**“清明甘蔗毒過蛇”**,甘蔗中毒真的那么嚴重嗎?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甘蔗都是擺放在水果攤上賣,作為水果來食用。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水果的含義是可食用的植物果實,而甘蔗的食用部分是其莖稈,所以嚴格上來說不屬于水果。
來源丨百度百科甘蔗雖不是水果,卻是可食用的植物。在《漢書·郊祀歌》中就有記載**“取甘柘以為飲也”**,甘柘即甘蔗,早在漢代就作食用,從古至今有著很長的食用歷史。
甘蔗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禾本科草本植物,植株高度3-5米,喜溫喜光,一年生長到秋冬季便成熟可上市。
按用途,甘蔗分為糖蔗和果蔗。
糖蔗即榨糖甘蔗,是制作蔗糖的主要原料,在我國廣西、云南地區(qū)多有種植,含糖量高,纖維粗硬,表皮呈青黃色,一般不作新鮮食用;不同于糖蔗,果蔗被稱作水果甘蔗,是因為口感清脆,纖維少,汁水豐富,糖分適中,適合直接食用,外皮通常為黑紫色。
來源丨百度百科甘蔗是否是水果,其實并不需要嚴格區(qū)分,我們?nèi)粘K芙佑|到且能直接食用的就只有果蔗了,至于糖蔗,一般是在產(chǎn)區(qū)才能偶爾吃到。
甘蔗美味營養(yǎng),民間卻有著“清明甘蔗毒過蛇”的說法,難道只要是清明時節(jié)的甘蔗就有毒嗎?
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清明時節(jié)的甘蔗容易“有毒”。
甘蔗的種植地區(qū)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一年一收,通常在十月份成熟后上市,到次年清明左右過季。由于甘蔗的食用時間較長,收獲時會產(chǎn)生切口,切口處無表皮保護,暴露在空氣中,受運輸環(huán)境和儲存條件的影響,容易受到霉菌污染。一旦霉變,隨著存放時間越長,毒素會逐漸累積。
來源丨新聞圖片
越到末季,也就是每年清明時期,天氣變暖,氣溫適宜霉菌生長繁殖,甘蔗霉變的風險提高, 每年2-3月份因誤食到霉變的甘蔗而中毒的情況也增加。
發(fā)霉的甘蔗可不能小瞧。甘蔗霉變后會產(chǎn)生一種神經(jīng)毒素——3-硝基丙酸,毒性極強,會損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食用霉變甘蔗,一般會在2-8小時內(nèi)出現(xiàn)中毒反應,也有十幾分鐘就毒發(fā)的情況。程度輕微的中毒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嘔吐、腹痛、頭暈頭痛、幻視等;嚴重者會出現(xiàn)抽搐、神志不清、四肢強直、瞳孔翻白、窒息,甚至昏迷的情況。中毒導致的神經(jīng)損傷不可逆,幸存下來的患者也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所以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發(fā)霉甘蔗毒過蛇”**。只要是發(fā)霉的甘蔗,都不能食用。
來源丨新聞圖片甘蔗一般在冬季食用是最好的,而到了春季,大家再食用甘蔗就要小心了,最好不要飲用售賣的甘蔗汁,甘蔗一旦出現(xiàn)質(zhì)地變軟、長毛、紅心以及產(chǎn)生酒味或者異味等情況,就說明已經(jīng)產(chǎn)生霉變,不能食用了。
有些人擔心浪費,認為切除發(fā)霉部分就能吃,這是萬萬不可的。霉菌入侵甘蔗,除了明顯霉變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也是含有大量肉眼觀察不出來的毒素的,應該全部扔掉。
避免霉變甘蔗,食用新鮮的甘蔗對人體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甘蔗汁水充足,味道清甜,富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維生素C以及鉀、鈣、鐵等微量元素。
然而不少人吃大量甘蔗后會出現(xiàn)嘴角起泡、口舌生瘡的情況,覺得是”上火“了。
來源丨百度百科實際上,甘蔗不會上火,反而是下火的,李時珍《綱目》寫道:“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
甘蔗能夠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等;同時甘蔗也有大量的纖維,主治口干舌燥、小便不利、消化不良,有調(diào)理脾胃的作用;咀嚼甘蔗,也有健齒、鍛煉面部肌肉的功效。
甘蔗雖好,但含糖量高,也得節(jié)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居民每日水果攝入200到350g,相當于一天吃的甘蔗不超過兩節(jié),或者喝200ml的甘蔗汁;“每天添加糖的攝入不超過50g,25g以下最好”,而甘蔗的含糖量達到18%-20%,不適合經(jīng)常食用,高血糖患者應該避免食用。
來源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其次,甘蔗屬于寒性食物,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容易腹痛腹脹。甘蔗的纖維多且粗硬,過多的咀嚼會摩擦到舌頭和口腔內(nèi)壁,造成疼痛;口腔中的唾液酶將甘蔗中的糖轉(zhuǎn)化成麥芽糖,此反應會使得舌頭起泡。
甘蔗汁 來源丨維基百科/Food Trails總而言之,無論是何種食物,適量總是沒錯的。只要是新鮮的甘蔗,不管是直接食用或是榨汁,都是天然又健康的,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喜好來選擇食用方式哦。
標簽: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亦節(jié)亦氣風景清明人民日報記者孟揚曹怡晴“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值清明?!墩撜Z·學而》里說:“慎終追遠,
2023-04-06 05:36
原標題:漫步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人們被“一門父子三詞客”的優(yōu)良家風深深打動——(引題)勝跡古祠堂千載永流芳(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王永戰(zhàn)
2023-04-05 22:43
原標題:形式“新”起來清明節(jié)俗“傳”下去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徐嘉偉仲春暮春之交,又是一年清明。作為節(jié)氣,清明是時令的標志,是古時指導農(nóng)
2023-04-05 08:56
原標題:2023年傳統(tǒng)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qū))名單公示記者從財政部獲悉,按照《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
2023-04-05 06:49
原標題:民族歌劇《僑批》南粵曲風韻味足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昨天起,珠海演藝集團民族歌劇《僑批》在國家大劇院連演兩場,演繹了由一封僑
2023-04-04 22:35
原標題:改編自馬伯庸七十萬字原著,劇版《兩京十五日》即將來穗演出用中式美學呈現(xiàn)大運河上的快意恩仇文 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4月14日至15日,
2023-04-04 15:45
原標題:大柵欄小書店北京晚報記者張驁文武亦彬攝來過大柵欄的人,都會對商業(yè)街的老字號印象深刻,瑞蚨祥、馬聚源、謙祥益、內(nèi)聯(lián)升……隨便一
2023-04-04 15:43
原標題:“美育芳草”青少年藝術節(jié)開幕(主題)國家大劇院向孩子們敞開藝術大門(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李祺瑤)“大家覺得豐收是什么感
2023-04-04 15:40
原標題:【尋味中華|飲食】清明寒食吃青團,品嘗新綠江南春編者按:探求中華文化當代魅力,體味中國風物悠遠意蘊。即日起,中新社“尋味中華
2023-04-04 13:57
原標題:成龍拍《龍馬精神》致敬龍虎武師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電影《龍馬精神》日前在京舉行首映禮,該片由楊子執(zhí)導,成龍、劉浩存、郭麒
2023-04-04 10:47
原標題:南中軸旁海派弄堂泰安里煥新迎客(主題)西城又有9處文物找到專屬“管家”(副題)北京日報記者張驁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
2023-04-04 09:52
原標題:本市推出39項清明文化活動(主題)邀市民到博物館感受傳統(tǒng)緬懷先輩(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祺瑤)射柳、繪紙鳶,體驗清明習俗;以
2023-04-04 09:46
原標題:科技賦能讓博物館數(shù)字可感、更接地氣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科技創(chuàng)新是文物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
2023-04-04 09:38
原標題:河北館陶發(fā)現(xiàn)118頁清朝時期家譜最早距今203年記者趙鴻宇記者獲悉,河北省館陶縣文保人員近日在該縣柴堡鎮(zhèn)東劉莊村發(fā)現(xiàn)了118頁《閆氏家
2023-04-04 08:32
原標題:西藏文物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發(fā)現(xiàn)和新成果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劉洲鵬)記者從3日舉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
2023-04-04 08:47
原標題:故宮專家如何鑒寶?高科技助力“火眼金睛”破解古董局中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鵬楊萌孟紫薇作者孫昊這是故宮文物專家們的日常工作
2023-04-04 08:47
原標題:配音界頂流“塌房”引關注專家建議(引題)將道德失范與法律懲戒掛鉤規(guī)范配娛行業(yè)(主題)法治日報記者趙麗法治日報實習生胡淼采訪動
2023-04-04 08:41
原標題:停車棚墻面繪出敦煌飛天(主題)“星夢停車棚”開出巖彩繪畫新展(副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太美了!”“我們的停車棚又開新展覽了!
2023-04-04 05:44
原標題:一座沒有紙質(zhì)書的圖書館(主題)走進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副題)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雖然沒有圖書館特有的書香,但連通世界的網(wǎng)絡與技
2023-04-03 16:41
原標題:“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在京舉辦近日,由榮寶齋和龍美術館聯(lián)合舉辦的“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移
2023-04-03 14:32
原標題:故宮走出宮門去考古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蔣肖斌故宮博物院在2020年舉辦“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2023-04-03 14:48
原標題:《泰坦尼克號》三度上映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20世紀影業(yè)日前宣布,經(jīng)典電影《泰坦尼克號》今日在全國第三次上映,紀念該片上映25周
2023-04-03 13:44
原標題:京劇《伍子胥》亮相中華戲曲精品邀請展(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晚,市青年京劇團在中華劇院演出經(jīng)典劇目《伍子胥
2023-04-03 11:53
原標題:70件明清花鳥畫藏品赴美展出人民日報海外版天津電(記者龔相娟)記者從天津市文旅局獲悉,近日,“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展覽亮相
2023-04-03 11:33
原標題:“音樂下午茶”送來詩情畫意(圖)翟志鵬攝影姚文生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作為天津交響樂團“周日音樂下午茶”系列音樂
2023-04-03 11:41